开篇语
普洱茶历史上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车里宣慰司阶段;二是普洱府阶段。两个阶段的转折点是改土归流。车里宣慰司阶段是普洱茶形成的阶段,标志产品——紧团茶。普洱府阶段是普洱茶走向辉膣的阶段,标志产品——七子饼茶。研究、探讨普洱茶历史、文化,两个阶段都须关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否则,将说不清普洱茶源出何处,道不明普洱茶为何辉辉。
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普洱茶
——为詹英佩新著《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再版作序
在我的书桌上摆着詹英佩女士的两本书,一本是由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一本是由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这两本书都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可考可信的事实,向读者介绍了明、清以来远近闻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以及澜沧江西岸南糯、巴达、勐宋、贺开、帕沙、布朗山、曼糯、小勐宋、景迈等古茶山兴衰的历史和发展前景,是正本清源、实事求是地宣传普洱茶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作为西双版纳人民的儿子、傣族作家和学者,能读到詹英佩女士的这两本好书感到异常兴奋,因为这两本书所用的资料和图片,是她六七年来深入西双版纳澜沧江以东、以西15座古茶山调查一点一滴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是她不畏艰险、一步一个脚印地勇攀普洱茶历史文化高峰的毅力和智慧的结晶,她的这两本书为我们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普洱茶历史脉络。
西双版纳是祖国南疆的一块绿宝石,西双版纳古时称为勐泐,元代始称车里,明代1570年称西双版纳。“勐泐”是傣语,意为“傣泐人居住的地方”。“车里”是蒙古语,意为“神秘的远方”。元朝将云南划分为“三十七路、五府”,车里路宣慰司即三十七路中的一路。“西双版纳”在傣语里意为12个行政单位。西双版纳是个以傣族为主体,包括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佤、回、壮、苗、景颇13个世居民族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
西双版纳是云南的古茶区,据2004年普查,全州拥有100年以上古茶园13万亩,其中明、清两朝以前的古茶园有5万多亩。西双版纳各民族的植茶历史悠久,南糯山、布朗山、勐宋、易武等地还保留着8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足见早在宋代以前西双版纳各少数民族已普遍植茶、饮茶。从史料和现存的古茶园可知,早在明代,茶业已是西双版纳的主要产业之一,澜沧江东岸、西岸的15座大茶山已经形成。
西双版纳澜沧江东岸、西岸都有古茶山,但由于澜沧江的阻隔、交通的闭塞,过去的许多史书在记述西双版纳的产茶历史时,大多只记载了江东岸的古六大茶山,而对江西岸的各座古茶山未能涉足,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记载了。其实江西岸茶叶的品质、面积、产量均不亚于江东岸的古六大茶山。
詹英佩女士的《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对澜沧江西岸各座古茶山产茶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无疑对填补历史上对勐海一带产茶历史记载的空白,对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地区产茶历史的研究和介绍,对广大茶人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研究普洱茶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普洱茶与西双版纳有着无法割断的关系,明代普洱隶属车里宣慰司管辖,明万历末年(1620年)普洱茶作为专用名词出现时,普洱茶在云南、西蕃、西藏和全国各地的饮用已较普遍,“士庶所用,皆普洱茶也。”(见谢肇淛《滇略》一书)。西双版纳15座大茶山明代已形成,这15座大茶山是普洱茶的诞生地,几百年来这15座大茶山为普洱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和补养的作用。
詹英佩女士在本书里依据大量事实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朝后期普洱茶已是一个大产业,这个产业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间,这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和睦、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尤其是大面积的茶山、连片的茶园的形成更是如此。
依据古茶园留存情况和明代中央朝廷对云南推行的固边政策,詹英佩指出:明代车里宣慰司为边疆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顺应中央朝廷的政策,引领、安排辖区各民族、各村寨种茶,所以留下了今天西双版纳凡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大面积古茶园的奇特景观。
今天,这些古茶园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引起国内外茶人高度重视慕名而来,各界人士对普洱茶历史的关注也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这些古茶园今天仍是各族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各族农民均把这些古茶园视为“金山”“银山”,把茶叶视为“绿色的金子”。
对车里宣慰司动员辖区各族农民种茶的这段历史,詹英佩女士通过几年的实地考察、查阅大量的史料,在本书中作了客观、公正的揭示与评价,提出了普洱茶的发展历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即车里宣慰司阶段和普洱府阶段的观点,这是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观点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也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这一观点对人们研究普洱茶的原产地问题及明、清两代普洱茶产业的形成具有指点作用,对人们理解为什么“改土归流”普洱府成立后普洱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鼎盛时期、达到“名重天下,京师尤重之”的盛况,具有解疑释惑的作用。
西双版纳之所以能成为明、清时期普洱茶的主产区,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的。自傣族首领帕雅真公元1160年统一西双版纳以来,西双版纳政权组织形式较为稳定,傣族统治者对辖区的傣族和其他各族人民采取的是“轻徭薄赋”和“怀柔”政策,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之间少有战事纷争和械斗,各族人民勤劳善良、互敬互助、相濡以沫,长期的社会和谐、民族和睦、政策稳定,使各族人民有一个长期安宁的发展经济的环境,15座古茶山的形成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地方政府服从内地中央朝廷的统辖有直接的关系。
西双版纳的各座古茶山、各片古茶园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稳定而拓建的。这些古茶山、古茶园为边疆社会的文明进步,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曾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重要的历史和博大多元的文化底蕴,尚未完全挖掘和展示出来,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去完成。这方面的工作,詹英佩女士已经先行,她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多年来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西双版纳澜沧江东、西两岸的15座古茶山,几百个村寨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我们十分感谢詹英佩女士多年来对西双版纳茶历史、茶文化的关注、挖掘、整理,用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写成了《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和《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这两本重量级的学术专著。她的这两本书对考证普洱茶历史及其发展轨迹无疑有着正本清源、拨云散雾的作用,她提出的研究普洱茶历史、文化应与历代中央朝廷对云南推行的固边政策联系起来;应与一个地区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环境、民族关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观点,对人们深入研究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将产生很好的引导作用。她的这两本书,无论是文献价值还是学术观点都将在普洱茶的历史上产生恒久的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普洱茶产业的大发展,国内国际茶人、茶叶爱好者对普洱茶的垂青,随着普洱茶市场从低迷走向高峰,又从高峰走向低迷,又再次从低迷走向高峰,国内外专家、学者、茶人、茶叶爱好者对普洱茶“越陈越香”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减肥和多种保健功能来越深,为普洱茶作正本清源宣传、说实话真话的学者越来越多了。
这些学者,不仅有省内的,也有省外和台湾的,还有国外的。他们也像詹英佩女士样跋山涉水,深入普洱茶的原产地,深入古六大茶山和澜沧江西岸以勐海南糯山为中心的“江外古茶山”,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的史料,写出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著作。
这些著作将与岁月同在,与中国普洱茶各古茶山同在,并将随着普洱茶的“陈香味”一道传向国内外,传向各大洲各大洋。面对今天的好形势,我们可以高兴地说,普洱茶历史文化大普及、大探讨、大挖掘、大讨论的时期和普洱茶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2008年2月15日于西双版纳(未完,本文节选自《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序言部分,作者:征鹏,作者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至九届西双版纳政协副主席,傣族作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