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厂家 > 普洱茶厂家介绍 >
四大国营茶厂中,为何只有普洱茶厂缺少知名度和代表作?
在普洱茶界,说起四大国营茶厂及其各自的代表作,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如果真的要将其代表作一一列举,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昆明茶厂的7581,勐海茶厂的7542,下关茶厂的8653....代号4的普洱茶厂,似乎没有什么代表作,甚至连这家茶厂如今都很少听说。
 
这篇文章,就来和茶友们聊聊四大国营茶厂中,为何只有普洱茶厂缺少知名度和代表作?
 
民国时期的三大茶厂
 
其实,普洱茶厂的境遇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其他三家茶厂,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登场,不仅在传承和技术上都要比普洱茶厂强上一头,其经历过的艰辛与困难,也是今日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在揭秘普洱茶厂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民国时期的三大茶厂:佛海茶厂、康藏茶厂、复兴茶厂。
 
1937年,吴觉农等仁人志士向南京政府请愿,成立了国家直属的中国茶叶公司,集结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茶叶人才,如江西茶商葛敬应、浙江的庄晚芳、四川的茶叶巨头葛林中、吴国光等,阵容堪称豪华。
 
然而,中茶司成立后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占领上海,中茶司先后辗转武汉和重庆,规划在江浙闽徽等地的茶叶基地也先后沦陷。国内茶叶生产的中心被迫从基础良好的东南地区,转移到更加安全的广大内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茶司才发觉了云南丰富的茶叶资源,一场大规模的茶叶生产建设运动即将拉开序幕。
 
1938年,中茶司代表郑鹤春和冯绍裘到云南做先行考察,一行人一边调研,一边采制鲜叶,试制样茶,滇茶的卓越品质,让考察团大为满意。好消息传出后,中茶司总经理寿景伟和董事长卓宣谋都抵达昆明,与云南本地势力洽谈起了投资设厂的合作开发事宜。
 
不过由于时局紧张,各方都不愿多出资本,最后只筹来了十五万元的建厂资金,为了平衡各方利益,由曾任十几项职务,从政经验丰富的郑鹤春为总经理。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茶司)正式运作,次年派遣冯绍裘赴顺宁建厂,范和钧先任宜良实验茶场场长,后赴佛海筹建实验茶厂。
 
云茶司早期的经营重心是外销茶,旗下的各家茶厂都在试制红茶,而勐海茶厂还为苏联人定制了一批老青砖,用来换取国内抗战紧缺的各类军火武器。1939年十月,云茶司再次投入资金,在在昆明成立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主产各类普洱茶,如复兴牌沱茶和福禄寿禧四喜方茶等。
 
1941年, 中茶司与蒙藏委员会的格桑家族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了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开始生产专供藏区的蘑菇沱紧茶,自此,三大国营茶厂全部亮相。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大举入侵缅甸,云南也深陷其中,再加上数次大瘟疫、要道被毁、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云南茶叶生产大幅衰落。1948年,最后一家普洱茶传统茶庄歇业,四大茶厂的勉强经营也接近停产。
 
1950年3月,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改组成立后,先后接管佛海、康藏等茶厂,并着手恢复茶叶生产,其中位于省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昆明茶厂率先恢复生产,随后位于大理地区,融合了原康藏茶厂和永昌祥部分资源的下关茶厂也恢复了生产,最晚恢复生产才是位于版纳的勐海茶厂。
 
1956年底,为期三年的“三大改造”运动完成,国内所有的茶叶生产,都被纳入“以销定产”、“产销一体”的统购统销体制,中茶公司先制定次年的销量指标,再根据这些指标来编制生产计划,然后下发到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下属国有茶厂生产。
 
计划经济体制下,云南的几个国有茶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着不同的生产任务,其中昆明茶厂主要生产砖茶,勐海茶厂以侨销饼茶为主,下关茶厂则负责生产沱茶和边销砖茶,这也是“昆明砖、勐海饼、下关沱”的说法由来。
 
处境尴尬的普洱茶厂
 
细心的茶友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都到印级茶时代了,怎么还没有普洱茶厂的影子?实际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普洱茶厂才姗姗来迟,而且如果没有省茶司的改制,很可能就不会有普洱茶厂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云南并没有取得茶叶自主出口权,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几乎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港商把控,省茶司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为了供应市场,广东方面会收购一些边境普洱茶,一起销往海外,
 
在这一时期,外销市场上不仅有云南普洱茶,还有香港产普洱茶,“重庆沱茶”,“广元贡饼”,乃至廖福散茶,泰国宋品号,越南青等老茶都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直到1972年左右,中越关系紧张,中央不再鼓励收购越南茶叶,转而让云南组织生产更多的普洱茶填补香港市场的短缺,同时将茶叶自主经营权也下放到了云南省茶司。
 
1972年6月,为顺应时代背景,中国粮油食品茶叶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与云南省贸易公司中国土产进出口公司合并,成立“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以下简称省茶司)
 
同时,由于总茶司依然把持着最重要的滇红滇绿出口,省茶司就让下属茶厂派人去广东学习普洱茶洒水发酵技术,而后自主实验,开辟了普洱熟茶这一新的品类,之后还陆续诞生了唛号制度,配方体系等制度。
 
在茶叶出口量陡增的背景下,原三大茶厂的供应量一下子显得吃紧起来,为此省茶司决定增设第四家定点生产普洱茶的茶厂,专门负责生产需求最大的散茶,以及发酵前景最好的熟茶,这家茶厂正是普洱茶厂。
 
这两个职责,让新成立的普洱茶厂迅速发展,但也成为了限制其壮大的紧箍咒,原来,不管是其生产的晒青毛茶,还是发酵好的熟茶,都是以散茶的形式直接调配到昆明、勐海、下关等茶厂进行拼配,有时需要普洱茶厂直接出口时,这些散茶又是直接用麻袋一装,几乎没有品牌可言。
 
这就导致当年地位不低,生产量也不小的普洱茶厂,几乎没有代表作能留存下来,如今,只有几位香港藏家手里有一些印有79114、79074等唛号的散茶编织袋,而且里面的普洱茶厂散茶基本都被消耗掉了,也就造成了普洱茶厂如今的尴尬处境。
 
作者:小茶胡
日期:2024-06-24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