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道文化 >
煎茶道的起源与特点
 
    煎茶道的起源与特点介绍如下:
 
    一、煎茶道的起源
 
  1、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
 
  2、《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3、《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4、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5、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国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二、煎茶道的特点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如何择器:《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炭挝、火笑、馒、交床、夹纸囊,展拂末、罗、台、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笑、揭、碗、熟盂、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2、选什么样的水:《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张又新于公元825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伯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3、如何取火:《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诞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氵开]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候汤时间把控:《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如何习茶: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a:藏茶:茶宜蒻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b:炙茶: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於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乾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c:碾茶:宋代以前制作团茶、饼茶,饮用时需先将茶饼用纸包裹好后捶碎,再用茶碾磨细。宋代蔡襄《茶录》:“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d:罗即筛,罗茶即筛茶。罗由罗盖、罗筛和罗底组成。罗圈用柘木制成的称“柘”,一般用剖开的大竹弯曲而成,蒙上质地细致、用水漂洗净的纱或绢做罗面。宋代蔡襄《茶录》:“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幕之。”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罗必轻而手不压数,庶几细者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茶汤表面——引者)光凝,尽茶色。”罗茶时,将罗筛套上罗底,再将碾碎的茶粉自碾移入罗筛内,加上盖筛转,以防筛茶时茶粉飞扬。筛下茶称“罗末”。古时的纱与绢孔眼大,罗末细的如“碎米”,粗的如“菱角”。宋代蔡襄《茶录》:“罗细则茶浮,粗则沫浮。”
 
  e:煎茶:一个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采集的嫩茶叶。
 
  f:酌茶:将茶舀进碗里。
 
  g: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
 
作者:佚名
日期:2019-08-2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