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少数民族很多,也有着云南本土独有的二十六个少数民族,但这些民族并不都是喝普洱茶,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也有着不同的喝茶风俗。
小编身为云南人,也了解不少云南特有的喝茶风俗。比如大理有“三道茶”,丽江纳西族、临沧佤族、澜沧拉祜族有烤茶,香格里拉藏族有酥油茶,彝族有打油茶,西双版纳的傣族有竹筒茶,听到这么多不同的喝茶习俗,是不是长见识了呢?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风俗吧。
临沧佤族、澜沧拉祜族、丽江纳西族——烤茶
烤茶是云南最具民族特色、认知度最高的民族茶饮法,云南边疆的佤族、拉祜族、彝族和纳西族等民族常用烤茶招待客人。
普洱市澜沧县拉祜族的“烤茶”,首先将小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将云南晒青毛茶或者普洱生茶散茶放入土罐进行抖烤,待罐中茶叶茶色微黄,茶香四溢时将开水冲入罐中,烧煮片刻后将茶汤倒出,再品饮茶汁浓度,如茶汤过浓,加入开水调节,等茶汤浓度适宜时,倒出正式饮用。佤族“烧茶”与烤茶相似。先用壶将水煮沸,然后将茶放在一块薄铁板上置于火塘上烘烤,待茶叶焦黄,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煮好后,将茶水倒入杯中饮用。
佤族日常生活中还喜欢喝苦茶,苦茶是用一口大砂罐,若无砂罐也可用大茶缸或土罐,在火塘边熬煮云南大叶茶,煮一次放一两(50克)左右,直到将罐中的茶水熬到只剩下三五口为止,所剩的这几口茶汁就是苦茶。这样熬煮出来的苦茶,色如煨出来的中药汤,饮用时就罐抬起来喝,喝时虽然微苦,但其后顿觉清凉。临沧市沧源县糯良乡一带的佤族,新熬煮出的茶水浓得几乎像茶膏,喝上半口就足以解渴。
纳西族的“龙虎斗”,将茶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叶烤黄后,冲入开水煮茶,后将煮好的茶冲入盛有小半杯白酒的茶杯内,顿时杯内发出清脆的响声,响声过后即可饮茶。龙虎斗被纳西族认为是解表散寒,治感冒的良药,深受纳西族的喜爱。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尝试动手烤茶,烤出茶的原味,烤出云南大山森林、阳光雨露的味道,体验云南少数民族别样的原始风情。
大理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文化而被人熟知。
“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后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砂罐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时,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后将煮沸的茶水倒入茶盅,茶容量一般为五分满,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经烘烤、煮沸而成的第一道茶,茶汤色如琥珀,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煮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与前一道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煮沸后将茶汤倒出,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道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香格里拉、楚雄、丽江彝族——“打油茶”
打油茶在云南丽江市永胜县最为流行,那里居住着白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当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汉族饮食文化相融,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打油茶茶饮法,当地坊间甚至流传着“丽江粑粑,鹤庆的酒,打油茶呀家家有”的俗语。
制作打油茶,先将土罐放到炭火上预热,待罐内水汽烘干后,放入适量香糯米、花生、麻子、花椒烤制香味四溢。后投入适量新鲜猪油,并不断烘烤搅拌,使罐内油、米受热均匀,充分相融。等米烤黄后将适量茶放入罐中即可,待茶炸至金黄,再注水。等茶水沸腾,即可倒出饮用。打油茶融茶香、米香、油香为一体,香气浓郁四溢,滋味独特,汤色乳黄。
西双版纳傣族——“竹筒茶”
傣族人习惯把晒干的青茶装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入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分钟左右筒内茶便软化,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舂压紧后,再填春茶烘烤,这样边烘、边舂、边填、直至茶填满竹筒为止,待茶烤干后,破开竹筒取出茶煮泡饮用。
西双版纳僾尼族——“土锅茶”
西双版纳僾尼人用土锅将山泉水烧开,然后放入南糯山特产茶叶“南糯白毫”煮几分钟,后将茶水倒入竹制的茶盅中饮用。
西双版纳基诺族——“凉拌茶”
将鲜嫩的茶叶揉软搓细,放入碗中,随即加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等凉拌食用。这种食茶法沿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西双版纳布朗族——“青竹茶”
将泉水盛于一尺多长的鲜香竹内,烧开,后将茶放入竹筒内,待茶水煮沸后将其倒入寸长的竹盅内饮用。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茶饮法,多与“火塘”分不开,可以说是云南少数民族“火塘文化”的延伸。以前,火塘是找一块一米见方的地,中间垒上砖石,生火,用于取暖、做饭。后来,大都改用铁三脚架。火塘燃料为木柴,火塘常年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取暖。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家中,火塘是取暖、照明、做饭、睡卧乃至进行人际交往、聚会议事、祭祀神灵的重要场所,每家通常都有一个或几个火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