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青毛茶叶底花杂是指晒青毛茶冲泡后,茶底出现少量变红的折痕、局部或全叶红暗、红梗等红绿杂混在一起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采摘中捂捏鲜叶的手法力量过重,使叶片受伤皱褶,伤口与空气接触氧化后,形成红变。第二:鲜叶运输、保管、储藏中,因鲜叶呼吸作用,使叶温升高,激活了多酚氧化酶的酶促氧化作用而红变。第三:因杀青锅温偏低,或杀青叶受热不均匀,产生红梗。
上述三种情况,在晒青毛茶生产中较难避免。所以晒青毛茶品质标准描述的“汤色杏黄明亮”而非“绿明亮”,较大程度的包容了晒青茶生产的实际情况。其中“杏黄”一词,有“黄”与“浅红”两色混合之意。这说明,晒青茶的标准对轻微的叶底花杂是接受和包容的。
就普洱生茶而言,适度保留多酚氧化酶(有轻微花杂叶底的晒青茶),有利于茶品后期转化迅速而彻底。
说完了生产我们说说茶树。可以说:云南古茶树树种众多,在一片古树茶地你可能会看到不同树种(大,小叶片或叶厚叶薄或红梗绿叶或红梗红叶),再者古树不打药不上肥叶面虫吃鸟啄,老嫩不匀者常见。
[晒青毛茶叶底轻微花杂恰恰是普洱茶的秘密<个人拙见>]
但是,“叶底花杂”是有限制性的 ,而非鼓励粗制滥造。“花杂”本身表明了部分叶组织已经红变,属于“发酵”开始的一类。如果发酵过重、过多,则使晒青茶沦为了“发酵茶”。它的底线是能嗅到自然的花香或蜜香(优雅或沉醉),但绝对不能出现红茶香(高扬或浓艳)。所以,现实生产中,有的茶商故意采用“重萎凋”、“做青”(用碰撞、摇青的方法使叶片红变)的方法生产晒青毛茶的做法是错误的,它既使“非发酵类”的晒青毛茶人为改变为“发酵类茶”,又使茶的滋味变得淡薄无味,还丢失了普洱茶的可储存性。
面对晒青毛茶叶底花杂“可放行”、亦可“禁止通行”的局面,如何取舍?全凭爱茶者自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