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我们还是按普洱茶国标分为普洱茶生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熟茶紧压茶、普洱茶散茶。晒青毛茶则是正向的普洱茶原料。逆向的普洱茶也可以作为普洱茶原料(解散、再加工)。
从茶去逆推,普洱茶生茶紧压茶的原料比工艺更重要。
在普洱茶生茶紧压茶中,有人会说关键的工艺——拼配技术。但没有好的原料,不管你技术再怎么厉害,又能拼配出什么呢?拼配茶不是无中生有,还是需要一些好的原料。不然给一堆老黄片、仆叶、茶梗,能拼配出优秀品质的茶才奇怪。
如果再深入到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的工艺,则又是另一种说法。一种是标准相同主流的,另外则都是非主流各有各的不同的。差异点就是实际加工过程中都是各产区看茶制茶。茶友们争论的高温短炒,高温长炒,低温长炒等等在各茶区效果不一样,说不上谁对谁错。邦东茶炒差不多20分钟,布朗山茶炒40分钟,这些情况都客观存在。
而普洱茶熟茶,则是工艺比原料更重要,这里说的重要是基于合格基础以上。目前市场中的熟茶,大部分都是生产合格出厂的,但口感品质方面,基本上还是难做得很好,都需要时间净化。最基本的一个渥堆味,甜润感,前者很多熟茶去不掉,后者很多熟茶达不到。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市场中找到一款口感品质好的熟茶很难。
虽然这几年的小堆熟茶发酵技术和微生物发酵技术被吹得起飞,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理想的。原因就是很多小堆发酵只能保证不发坏,而达不到优秀。熟茶之间天生的口感就差异小,所以再好的料子和一般的料子并在一起发酵出来,很难再区别得出来 。因此在进行拼配的时候相对生茶来说会很简单。
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喜欢听或者聊(逆推)原料和工艺方面的东西,其实从品饮视角去看生产视角,不在本位上,所以很多都是想当然。因为生产视角的出发点跟品饮视角的出发点不一样。生产试错代价成本太高,很多时候生产是走一步看一步再到逐渐稳定,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
就说从2013年左右开始的小树茶制作晒青毛茶增加渥黄优化这道工序。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制作过程中的发酵,让茶滋味中的苦涩感强烈度减少,让茶汤的粘稠性感在前几泡突出,间接的增强甜度。这样做的茶滋味前五泡很优秀,后面就出现掉水情况。
这种工艺优化从品饮口感上来说是一种提升,也符合新茶适饮的特点。但耐泡性透支也很明显。至于收藏转化,一般的小树茶有什么未来吗?放几十年还不是堪堪能跟优化工艺的新茶口感比一比。那又何必浪费这个时间不是?
在我的观念中,一切以提升茶叶口感的努力,都值得推广,有香香甜甜的茶,为啥要喝又苦又涩的茶呢?毕竟现代的人不是以前的人,追求美好事物值得表扬点赞。这种提升不管是制茶工艺优化还是茶树种植中品种优化、有机营养供给茶树优化。最后则是冲泡品饮方式上的优化,例如原茶的最优口感冲泡方法,又如近几年原茶调饮新茶饮的口感。这一切都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