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消费或想要消费山头古树茶的朋友而言,个人认为有三种能力是需要具备的:
1.对于一个山头(片区)的古茶特点有个基本了解;
2.有一套成熟的品鉴体系;
3.对于品质控制有个大概了解;
理论上来说,只要通透的懂的上面三个点,在山头古茶这条路上,能少走许多弯路,故看过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对于这三点,我谈论的最多。
许多比较细节的点,比如水路、喉韵、山韵等等的概念,我尽量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让其更具象一些,大家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困难。
当然,还是那句老话:一家之言,只能参考,不可奉为圭臬!
在谈论了这么多篇文章之后,我忽然发现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点”,它才是山头古茶的精髓。
好的,不卖关子了,这个点就是“气息”。
文章的标题就是:一个优秀的茶人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对于气息的掌握。
这里的茶人,包含制茶师,品控师、品鉴者;
这里的气息,包含茶叶从制作到品鉴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气味。
品控就是在赋予山头茶某种气息标签!
我理解,一个优秀的品控师傅,可以赋予其产品某种“气息”。
这种“气息”一半来自原料本身,一半来自品控师对于工艺的把控。
这就意味着除了对制茶工艺要深度精通,更要对于山头有深度解读,甚至细化到如何冲泡自己的产品,才能完美呈现这种“气息”。
浪迹茶行业十多年,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
认识两个做勐库茶的前辈,一个对于勐库茶的理解是“爽朗感”,似乎他所有的产品都具备“爽朗”的特点;
一个对于勐库茶的理解是“厚重而丰富”,他的产品也无一例外的有“厚重而丰富”的特点;
我记得有一年,两人同时做了勐库的下磨烈古树茶,当我对比着喝二人的产品时,除了磨烈古树本身的品饮体验之外,两款磨烈无一例外都展现了各自的产品风格,一个极尽爽朗香甜,另一个则苦醇香烈。
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山头会展现出不同的滋味了。
还有一个做易武茶的品控师傅,他对于易武茶的理解就是极致的纯净感,他的产品也无一例外的被赋予了“纯净”的气息。当又一次喝到他做的昔归古树时,那是我喝过纯净感最足,水路最细的昔归古树,不过昔归本身的山头茶特点却不鲜明。
所以我理解,品控师对于气息的掌控应该是有局限性的,要在符合山头茶本身特点的基础上赋予。
掌握气息,才能制好茶!
对于一个制茶师傅而言,经验很重要,看茶制茶也很重要,但真正最重要的,是对于茶叶气息的把控。
随便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山头生普的工艺步骤分为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晒干等环节。
看似简单,实则细节极多,每个环节的“程度”也极难把控,譬如“萎凋”的程度。
在此之前,我先解释一下“萎凋”。
萎凋就是让鲜叶均匀失水,以达到增加香气,改善滋味,提高品质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更好杀青。
《制茶学》里有相关描述为:鲜叶采摘后进行适度摊凉,摊青宜自然摊放,厚度10~15cm,使青草气散发,芳香物增加,表面无水附着,鲜叶减重率达10%左右时,即可及时进行杀青;
好的,萎凋(摊凉)的程度是:鲜叶减重率达10%左右。
制茶的师傅当然不可能有专门的仪器去测量,所以大都靠经验判断,常见的方法是:可以抽取一个或数个茶芽,试着将梗折断,如果梗强折则断,说明尾凋已经完成,如果一折就断,说明萎凋不足;如果折而不断,说明萎凋有点过了!
这个方法似乎实用性很高,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优秀的制茶师傅都是靠“嗅觉”,如果茶青里青臭味明显,那说明萎凋不足,如果青臭味已经基本捕捉不到,有一些果香、花香产生,说明萎凋已经差不多,如果果味、花香味已经明显了,那说明萎凋有点过了……
一个优秀的制茶师傅,制茶的精髓便是对于茶青气息的把控,除了萎凋的程度、杀青时也要时刻根据茶青的气息来改变火温,揉捻、晒干无不如此。
总而言之,根据茶青的气息来调整制茶工艺,这是一个优秀制茶师傅的必备技能;
谈论品鉴之前,请先谈论气息。
在写这一段之前,我分享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两年前,我自认为自己的品饮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了,所以经常会帮茶友试茶。
一次一个茶友从北京寄来一泡麻黑。麻黑这个山头我自认是熟知的,可是当这泡茶开汤时,完全颠覆了我对麻黑的认知。
麻黑是当年新茶,标的是古树。
开汤的前三泡,香气极艳,我从没有在麻黑茶区喝到过这种香气,入汤,气感强烈,喉咙韵味泛空;中段汤厚实,回甘生津极好,气感非常好,就是感受不到茶汤入喉感;尾水来的较快(大约7开后,茶汤掉水),涩感显,气韵皆空。
整泡茶下来,茶叶给我一种:前段用力过猛,中后段平平无奇的感觉。
对于这泡茶,我有几点是肯定的:
这款茶的底子应该不错,整泡茶喝下来,品饮体验还是可以的,符合古树茶的特点,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强的气感;
有几点没有搞懂:1.麻黑怎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的香气;2.如是古树,为什么茶汤会出现突然掉水的情况?3.如是古树,为什么会出现“气足韵空”的感受;
怀着这个问题,又与身边几个做易武茶的同行分享了一泡。
此间一人,刚开汤就说:这个茶气息有问题,萎凋重了,出现了类似清香乌龙的香气。不信等叶底泡开,我们看下叶底肯定有问题。
果然:这款茶叶底发灰,活性不够;此外,每一片叶子的茎脉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红色,就是萎凋过重的现象。毋庸置疑,这样的茶后期会越存越薄的。
这当然,只是一个掌握气息重要性的小例子,毫无疑问,在山头茶工艺五花八门的今日,对于消费者的要求也更高了。在谈论品鉴时,大部分茶友会先去谈一款茶的滋味(酸甜苦鲜涩),香气,回甘生津;对山头茶稍有了解的,可能会讨论一下汤香好不好,汤感团不团;如果再进一步,可能就会去谈论一款茶的水路、喉韵、气感等等的概念。
不过,我认为讨论任何一款茶品饮体验的基础,无论生茶、熟茶、新茶、老茶,就是气息。就是:气息。
比如老茶或熟茶,如果开汤的前三泡,一直有某种令人不舒服的味道存在,那它原料再好,年份再足,也没有接着喝下去的意义;
再比如山头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闻过每一泡茶叶底的味道,如果你足够用心,你就会发现每个山头茶叶底的味道都不一样,古树茶和大树茶之间的叶底气息也不一样……
如果你足够用心,你就能感受什么气息是森林的“野”,蜂蜜的“甜”,兰花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