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团茶最先是中原茶品的形式,代表着一种传统的工艺,唐宋时期极为盛行,朱元璋建明朝后才逐渐被散茶所取代。紧压茶这一古老遗风之所以独在云南普洱茶上得以传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为着运输方便,二是便于贮藏,三是有助于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由于普洱茶的原料多选用云南澜沧江沿岸大叶种茶,其强大的助消化功能,使得清朝宫廷和西北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对其格外依赖和偏重,而普洱茶的产地远离中原,沿途山高水险。在只能靠马帮运输的年代,云南茫茫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给普洱茶的运输带来了很大麻烦,相对散茶来说,紧压的普洱茶运输起来更方便,也更节省贮藏、运输的空间。
早些年,要用马帮把普洱茶运往西藏,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运输时间,而那些运抵西藏的普洱茶,其品味意外地要比云南茶区刚压制出的普洱茶好。因此对于那些由无数叶片压制成的普洱茶来说,无论是饼形的、砖形的、碗形的、心形的,都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的发酵车间。相比一叶叶的散茶,紧压成形的普洱茶更有利于发酵,因此,普洱茶的形为普洱茶的质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天然后发酵的空间。这种形与质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特性,使普洱茶在世界茶苑中独树一帜。
然而为什么紧压茶上千年的历史中,就只有普洱茶修成正果,这与云南大叶种茶有很大关系,云南普洱茶的原料--大叶种茶有着特殊的优异性,其所含的水浸物、多酚类和儿茶素通常比小叶种茶高得多。众所周知,茶的品质往往与茶的水浸物、多酚类和儿茶素的多少有关,在普洱茶的发酵过程中,茶叶的这几种物质不断发生转化,小叶种茶叶如果按紧压的方式制作,其相对较少的水浸物、多酚类和儿茶素,往往经不住后发酵的消耗,从而影响其品质。
和世界上的其他名茶不一样的是,紧压制成的普洱茶有如初生的婴儿,它的生命周期是从压制出来那天开始的。制作成形的普洱茶需要存贮若干年,其生命内含才能转化得炉火纯青,普洱茶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它始终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提升着自己的品质。因此对于形状丰富的普洱茶,有人称赞它们为一个个活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