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学茶记事
普洱茶

日前读到一句“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慕茶心悠悠。今日重霾锁申城,遂安心蜗于斗室读书品茗。
         
于茶而言,我是槛外人,碌碌红尘这些年,皆牛饮。更有甚者,昔日友人云南归来,赠一普洱饼茶,我随手扔在角落,数月后发霉弃之蔽篓。如今思及,恨不能自斥“无知妇孺”一千遍!
 
既慕茶,则学茶。自选陆羽《茶经》一本,潜心阅读。《茶经》不过十章,字字珠玑。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初读囫囵吞枣,茶之源、造、煮、饮和出此五章尚能一知半解,其余茶之具、器、事、略和图五章则不知所云。惭愧惭愧!
       
古文艰涩,遂又选内容浅显现代图书《识茶寻味》。书中将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和花茶七大类。那些名品仅凭茶名就韵味无穷,引人遐想——龙井、毛峰、雀舌、碧螺春、铁观音、大红袍、金骏眉、冻顶乌龙、金丝滇红、白毫银针、茉莉龙珠……
        
在简单了解如何识干茶、观汤色、闻茶香、尝汤味和看叶底之后,对于品茶我已经跃跃欲试!
 
斗室学茶设备简陋,唯玻璃杯、瓷杯、纯净水和茶而已。私藏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兰馨雀舌、武夷大红袍、金丝滇红和普洱茶六种,逐一取出置于白纸之上观其形色。龙井扁、平、直;碧螺春卷曲成螺形如其名;雀舌亦扁、平,状如雀舌,名符其实,较龙井而言叶形偏小。龙井雀舌色泽绿润,碧螺春则白毫隐翠。此三者皆为绿茶名品。滇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金毫明显,故曰金丝滇红,此为红茶。大红袍虽含“红”字,实为青茶(即乌龙茶)。叶形壮实肥硕,色泽黑润。普洱茶因紧压成饼,难观叶形,故略之。
 
古时煮茶,加盐添味,谓之“吃茶”。现代多泡茶,称“喝茶”或“饮茶”。在茶艺表演中,冲、泡、饮是重头戏。作为自斟自饮设备简陋的学茶者,只能简单做洗杯、温盏、润茶和冲泡四步。看似四步类同,实则变幻无穷。如龙井雀舌冲泡用“下投法”,先投茶再冲水;而碧螺春则是“上投法”,先注水再投茶。绿茶可不洗茶,水温约85度,水烧开后需放置片刻后再用。滇红、大红袍和普洱则需洗茶,先用70度左右热水润茶,润茶水弃之,再用沸水冲泡。红茶乌龙茶香味浓厚,可加杯盖,揭开时满室茶香,使人顿觉生活真美好!
        
绿茶可用玻璃杯冲泡,透过玻璃,观茶叶在杯中随热水回旋、舞动、舒展、挺立、沉静,畅想自己若能幻化为叶,在人生中也能如茶般动静相宜进退自如,那该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虽则海棠无香,所幸书茶有香,书是墨香,茶是叶香。绿茶香清幽,红茶香浓郁,对比鲜明。大红袍的岩香跟我故乡山野农家常饮的一种藤茶类似,带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闻茶可思乡,真乃学茶意外之得!
        
好茶“七泡有余香”,懂茶者能喝出一泡茶、二泡茶和多泡茶的数种不同。我只是浅尝辄止,大致感觉绿茶中龙井滋味最醇厚,回甘最长久,碧螺春次之,雀舌再次之。滇红饮过亦是唇齿留香,回甘绵长,滋味不输龙井。大红袍口味独特,回甘不明显(许是私藏茶品级一般的缘故)。普洱分生茶和熟茶,生茶入口偏涩,熟茶入口纯滑。总体感觉,绿茶清幽淡雅,红茶香高色艳,青茶韵味独特,普洱醇厚润滑。
         
茶文化博大精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杂务缠身,数日方成文,记之聊以遣怀。
 
 
 
 
 
 
 
 
 
 
 
 
 
作者:茶妹妹
日期:2024-03-09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