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是流行于南方的一种传统戏曲类别,发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后传入广东、广西、福建、湖北等地,同时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280余首。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4类。
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传统剧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有《南山耕田》《打猪草》《九龙山摘茶》等代表性剧目。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也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
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钹、木鱼、唢呐、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方话为辅,念白多为韵白。
湖北阳新采茶戏
湖北阳新采茶戏的唱腔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3部分组成。正腔属板式变化体,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曲调,具有优美动听、可塑性强、富于表现力等特点;彩腔包括专用小调插曲40余支,以彩腔为主的小戏载歌载舞,表演朴实奔放。
阳新采茶戏使用方言演唱,有人声帮腔,表演内容接近生活,戏剧情感质朴而浓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随着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茶俗文化遗产及其社会功能愈发受到尊重和推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为延续了千百年的茶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