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艺文化 >
宋代的文艺青年范儿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普洱茶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称为宋代“文人四艺”。相聚雅集,饮酒赋诗,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可谓古代文艺青年的日常,比及今日文艺青年挂在嘴上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简直是大巫见小巫,狂拽酷炫、有钱任性的加强升级版。
 
焚香
中国焚香的历史悠久,历代流传下来的《香谱》不计其数,但古人《香谱》记载的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普遍流行的线香。
 
香根据其形貌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
 
古人焚香往往是借助炭火使用香炉焚烧,而且要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悠长,久久不散。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极其繁琐小心的方式,首先要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出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最后将香丸、香饼放在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挥发出来。燃烧过程中还需要随时观火势大小,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也算不得成功的。因此红袖添香也不是人人能够胜任的,需要对各种香料的性状、燃烧状况、温度变化都了如指掌才能够锦上添花,而非暴殄天物。
 
点茶
点茶、点汤这两个茗事术语最早出现在宋代,本义是指茶、汤的调制,即煎煮沏泡茶汤的技艺。宋人点茶最讲究时机,水一定要烧到微沸初漾的时候冲点到茶具中才最好,水太老或太嫩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且为了将茶叶和水更好的交融在一起,还需要打茶,所使用的工具称为“茶筅”,大部分用竹制,也有金、银、铁等较贵重的材质。经过茶筅用力的打击,茶水就会慢慢出现泡沫。沫饽和水纹出现的快慢是衡量茶优劣的重要标准,若沫饽洁白,且水纹晚露而不散者为上。
 
唐代陆羽《茶经》中“五之煮”一章中说到烧水和煮茶的方法,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三沸”:水烧到“沸如鱼目,微有声”为第一沸,这时,按水的多少加入适量调味的盐;当水继续烧到“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然后用竹筅在沸水中绕圈转动,再将碾好的茶末从沸水漩涡中投入继续煮;待到茶汤“翻波鼓浪”为第三沸,这时要把汤面出现的一层色如黑云母的水膜除去,然后将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加进去止沸,使茶汤孕育出浮起的“沫饽”(指茶水煮沸时产生的浮沫,是茶之精华所在),然后开始分酌茶汤。
 
挂画
“挂画”,又称挂轴,由天杆、地杆、轴头、天头、地头、边、惊燕带、画心及背面的背纸组成。形式有单条、中堂、屏条、对联、横披、扇面等。
 
最早是指挂于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主要以茶事为表现内容,也可表达某种人生境界、处世态度和娴雅情趣。最早一般以字为多,后来也开始逐渐出现画作,或字画结合的作品,多为山水画、水墨画,以旷达悠远的意境为妙。
 
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题材更加广泛。挂画赏画是文人雅集、香席茶饮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文艺活动,名人雅士聚集一堂,互相品鉴对方的创作或收藏,探讨文化艺术、人生哲学,在当时是非常主流和风雅的生活方式。
 
插花
插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幼年阶段已经可以领会花卉的美丽,随手折一枝花插瓶可能算是最早的的插花艺术,后来逐渐以不同的鲜花、叶草为材料,根据不同的线条、造型、颜色、浓密、高低进行艺术加工和组合,融入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来完成花卉的再造形象。
根据所用花材的不同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其中混合式插花按使用器皿和组合方式又可分为瓶式插花、盆式插花、盆景式插花、盆艺插花等;瓶式插花又叫瓶花,是一种古老而普通的插花方式,也最简单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只需将经过适度修剪的花枝配上红果绿叶,插在瓶口较小的细长瓶中即可。
 
为了适配不同的花型和插花方式,花器的种类也十分多样,仅材质上就有陶瓷、金属、玻璃、藤、竹、草编、化学树脂等多种选择,样式形态也十分多变,如广口、细口、莲口、长颈、细颈等。
 
掌握几个插花小技巧,插花将变得简单许多。分别是虚实相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顾盼呼应、上轻下重、上散下聚。现下正是冬季腊梅盛开的季节,还不赶快动手试一下,在居室里摆上几只插花雅器,连空气都变得清甜优美起来,心情也美美哒!
 
 
 
作者:茶妹妹
日期:2024-01-06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